泉州开发区作为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在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生产设备老旧、园区分租转租现象日益突出,消防安全风险交织叠加,传统消防监管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风险防控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区消防救援大队主动靠前、精准破局,以“护企安商、纾困解难”为导向,创新推出柔性执法减负担、政策惠企强保障、数字监管提效能等一系列服务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实际行动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力营造安全稳定、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助推开发区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柔性执法,构建“暖心护企”新格局。秉持“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理念,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企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一是规范检查,减少干扰。坚持从监督执法向培训服务转变,明确无法定事由不得随意检查,鼓励企业单位主动申请专业指导,定期采取“体检式、问诊式”帮扶模式,主动上门指导服务。推行多部门联合检查,避免多头检查、经营高峰入企检查。对合规企业实行“免检期”制度,拓展“非现场”监管场景,减轻企业负担,今年来消防部门检查单位数同比下降52.07%。二是惩教结合,容错免罚。制定出台《开发区消防护企五项服务措施》,建立消防“轻微不罚”“首违免罚”“无过不罚”清单,对依法可以采取提醒、告知、劝阻等方式处理的,根据包容审慎原则不罚或者免罚,给予企业自我纠错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创新“学法减罚”机制,引导企业通过“闽政通”学习考试折抵罚款。今年以来,共计3家单位被免予消防行政处罚,12家企业获从轻处罚,免除罚款约20万元。三是信用修复,助企减负。推行“信用主动修复”工作机制,开通信用修复“绿色通道”,设立信用修复咨询专员,对满足修复条件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与“一对一”政策解读和操作指导。建立常态化监测和主动服务机制,针对不同企业违法情形,上门定制“一企一策”整改方案,为13家受罚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助其重获投标、融资等关键资格,挽回潜在经济损失,重塑市场竞争活力。
二、主动服务,打造“贴心利企”新样板。推动从“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转变,靠前提供消防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一是主动上门指导,提供精准技术服务。瞄准纺织鞋服、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冷链仓储等产业消防风险,抽调业务骨干组建3支“消防服务队”,主动上门开展“点对点”“一企一策”式帮扶指导,累计开展262家次 “问诊式” 消防技术指导,精准指导清除483处火灾隐患,开展“沉浸式”宣传培训38场,培训企业消防安全“明白人”8500人次。二是实施“三训工程”,护航全要素发展。聚焦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痛点,创新实施“集中精训、百企轮训、岗位实训”三训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组建专家服务队,历时两个月,深入全区88个地块的218家企业开展“点对点”上门轮训,系统性提升全区生产经营单位火灾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创新交叉互查,激活群防群治“神经末梢”。举办首届微型消防站业务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训,全面提升全区社会单位微型消防站人员消防业务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创新组建以企业资深安全员(特别是消防安全员)为骨干的“安全生产行动大队”。“安全生产行动大队”依据59项含消防重点的排查清单,对全区9个精细网格,开展“全行业、全领域、全覆盖”的网格间企业交叉互帮互检,协助企业排查并100%整改隐患476条,有效织密了区域安全风险联防联控网络。
三、数字赋能,搭建“智慧助企”新平台。以“数字赋能+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建设智能化消防服务平台,推动消防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为企业安全生产筑牢“智慧防线”。一是智能评估,实现动态监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整合企业规模、业态风险等级、历史隐患数据和日常管理水平等多维数据,搭建科学精准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对企业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监管。坚持监管透明化,每月通过官方渠道公开“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计划与结果,实现精准预防和阳光监管,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二是平台应用,提升自主管理效能。重点推广“消管家”“消博士”等智慧平台,全面推行消防设施“二维码”溯源管理模式,实现扫码巡查上报。定期组织智慧消防专题培训,并组建专业团队下沉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协助制定个性化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推动社会单位从“被动监管” 向 “主动防控” 转变。截至目前,已推动70余家较大规模企业、600余家小场所成功接入平台,企业自主防控能力显著提升。三是线上服务,打通助企“最后一公里”。在“闽政通”“泉服务”等政务服务平台开设“消防护企”专栏,集成政策解读、预约办事等一站式服务功能,打造便捷高效的线上消防服务大厅,实现消防业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以数字化手段打通护企惠企政策落地的末端环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消防动能。
(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