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坐落于丰州古城的九日山,主峰虽仅高百余米,却因承载千年登高望远的传统与名士风雅的积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一处璀璨的文化地标。自西晋永嘉年间起,每逢重阳,中原士人便携酒簪菊、拾级而上,于峰巅极目山海,将故园之思与家国情怀,尽付与云烟霞彩之间。
至唐代,隐士秦系结庐西峰二十五年,刺史薛播不囿于官阶之别,每至重阳必遣人赠酒相慰。这段君子之交因秦系的诗篇而传诵天下,西峰遂得“高士峰”雅称。宰相姜公辅慕名而来,于东峰隐居十三载,与秦系隔峰酬唱,更为此山添一段清峻风骨。南宋时,朱熹两度登临讲学,手书石刻虽已随岁月风化,文脉精神却如薪火相传,绵延不息。
山壁间八十八方石刻,宛若一部镌刻于崖的立体史册,默默诉说着千年沧桑。其中十方宋代祈风石刻,尤为珍贵。宋朝时期,每逢冬春出航、夏秋归舶之际,郡守均会率众僚属登临此地,循古礼祭祀海神通远王,祈愿风信顺畅、航程平安。礼成之后,便将盛典铭刻于石。自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九十二年间十一度祈风典礼,将虔诚祝愿深印岩壁,成为全球唯一完整保存的古代航海祈风实物见证。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队誉其为“最具世界意义”的遗址,并勒石为记,为这段跨越时空的海丝传奇再添注脚。
今又重阳,抚过斑驳石痕,仿佛仍见晋人北望故土、唐贤对坐品茗、宋官肃穆祈风。山不在高,因贤而彰;石虽无言,因风留痕。重阳登高之俗在此延续,海丝文明之根在此深植。九日山以它独特的文化底蕴,于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