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经济开发区>国内资讯>
“养老钱”怎么筹? 专家支招强化“第三支柱”
2021-03-08 08:57:1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题:“养老钱”怎么筹?专家支招强化“第三支柱”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

夯实财富储备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基础。“养老钱”怎么筹,关系到每个人的晚年幸福。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近来成为热议话题。什么是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我国为何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如何设计?来听听专家观点。

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更可持续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在2月26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国际经验表明,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更加风险可控、更具可持续性。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何谓“第三支柱”?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介绍,国际上普遍选择国家、单位、个人养老责任共担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在我国,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董克用表示,在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中,第一支柱的目标是确保国民基本养老收入、防止老年贫困,政府负有最终财政兜底责任;第二支柱的目标是增加员工养老收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而第三支柱的目标则是加强自我保障能力、变储蓄养老为投资养老。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2873亿元,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7985亿元,作为第三支柱试点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万人、保费收入2.45亿元。

游钧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基本健全,已覆盖近十亿人;第二支柱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已覆盖5800多万人;第三支柱还没有出台,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仍是短板。

二三支柱短板有待“加长”

发展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显然可以减轻第一支柱的负担。

“现收现付的含义通俗地说,就是用这一代人交的钱养活上一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郑秉文说,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第一支柱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不多,法律规定的支付月数往往只有几个月,因此,凡是养老资产储备雄厚的国家,其第二、第三支柱都十分发达,例如,美国的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储备规模是第一支柱的近10倍。

他表示,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是制度模式的选择,夯实养老财富储备是制度目标的结果。根据这个要求,长期看,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改革取向,应是以基金积累为基础的“资产型”养老金制度模式,而非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负债型”养老金制度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以及灵活就业比重提高,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罗熹在3月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给高收入阶层个人养老提供一个渠道和方式;二是给新兴业态从业人员、多种方式从业人员提供一种养老保障;三是通过长期的养老保障资金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专家认为,我国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第一支柱“一支独大”,急需强化第二、第三支柱。郑秉文建议,尽快扩大企业年金的参与率,引入“自动加入”机制,同时尽快出台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

以“账户制”开辟第三支柱通路

我国的“第三支柱”如何设计?游钧表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设计目前已形成初步思路,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郑秉文认为,应让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在账户持有人身上而非产品上,让账户持有人能够用一个账户“通吃”所有合格金融产品,以提高第三支柱的便利性和可及性。他建议尽快推出一个完整的、容纳所有金融产品的第三支柱制度设计方案。

事实上,个人养老金制度已有不少探索。记者采访了解到,十多年前已在社会上萌芽、近两年正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指导下试点的个人消费养老金规范管理计划,就是企业和消费者自愿参加、以消费返还为资金来源、运用保险机制实行积累的养老保障模式。

“消费养老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个人养老保障制度创新。”天津金融资产登记结算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化美认为,个人消费养老金的积累方式理论上可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可持续的挑战,基于账户制的顶层设计可以提升养老金账户的便携性、安全性和覆盖率。

“一方面是靠主动交,另一方面消费的时候往里存。”董克用认为,第三支柱消费养老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其中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的建立,对实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当下,如何吸引企业参与、资金如何保值增值等问题,仍需继续探索。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泉州经济开发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媒体聚焦
    [更多]产业发展
    [更多]社会事业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2024036745号-1
    • 泉州开发区党工委党务工作部主办 地址: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000 联系电话:0595—22353026 E-mail:kfq2235@126.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泉州经济开发区举报电话:0595-22353026 泉州经济开发区举报邮箱:kfq2235@126.com
    • 泉州经济开发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