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发展的“硬支撑”,创新是转型的“源动力”。作为泉州首个国家级开发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倍增”为号角,打响一场老工业区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升级战。泉州开发区建区28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制造底蕴和开放活力,现拥有工业企业超1000家,其中规上企业128家,2024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0.5亿元,同比增长超8%。
九牧王智能化生产车间 (九牧王 供图)
在“国家级开发区”这块金字招牌背后,一场以创新驱动、以开放赋能的全域工业倍增攻坚战,正在这片12.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演。今年年初,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大拼经济、大抓发展”部署和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要求,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快速响应,出台《泉州开发区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方案》。
“开发区目前已进入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倍增行动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明晰的方向和精准的路径。力争到2029年,全区重点工业企业数量较2024年翻番,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加。”泉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拥军的话语掷地有声,工业倍增路径图清晰可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企业数量、创新能力等更多核心指标倍增,推动企业拓规提质,产业生态更加完善,政策、空间、技术“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书写国家级开发区的“倍增答卷”。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开发区工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倍增行动的成效正一步步凸显:全区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上半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技改投资增长31.3%;前两个季度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成效均居所在方阵前列,区域创新生态与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高位推动系统培育 激活倍增“源动力”
随着市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全面启动,泉州开发区迅速响应,绘制了开发区工业倍增的工期表和路线图,成立专班、制定政策、盘活空间、精准招商,一套组合拳打出了“开发区速度”。
“开发区正以积极的态度、务实的举措,全力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倍增。”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何汉儒表示。自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以来,开发区全面动员,区党工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施策,全力推动工作落实落细。
2月底,开发区组织开展大规模企业走访调研,区领导分头带队,按照巩固类、确保类、争取达标类、提升类等4个类别,对128家规上企业进行全覆盖走访,全面掌握企业技改、增资扩产等具体情况。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于3月下旬制定出台《泉州开发区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方案》,按照时间节点,按步骤、分批次实现量质齐升的阶段性目标。
为确保工作实效,开发区成立由区党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创新建立“区领导+网格挂钩单位+基层治理中心”服务模式,将全区划分为9个网格,对75家重点培育企业实行点对点精准帮扶。截至目前,已收集企业反映问题46条,主要涉及用工、用地、资金等方面,所有问题均已得到妥善解决。
技改扩产,挖掘存量潜力。开发区以深化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为抓手,成立增资扩产工作专班,全面摸排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目前共摸排24个技改项目,总投资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亿元。通过联合运营商深入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指导18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今年以来,技改投资增速达31.3%,6个亿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完成投资67.9%,超时序进度近10个百分点。
精准招商,培育增量动能。采取多元招商模式,累计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86亿元。一方面打好“乡情牌”,春节前后举办贤达恳谈会16场,走访重点客商126人次,促成36个优质项目达成115亿元投资意向;另一方面铺就“产业路”,党政主要领导带队赴外地开展精准招商,对接新兴产业项目。创新“资本+产业”联动模式,推动设立、引入总规模15亿元的“泉创芯瞳”“冯源仁芯”等多支产业基金,成功吸引世瞳科技总部由上海迁驻开发区。与此同时,通过基金招商、赛事招商、平台招商等模式,引进金帝高端运动鞋研发、名晋体育等块头大、前景好的项目落地。
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通过举办“清濛杯”科创大赛,吸引全国114个优质项目参赛,促成6个优质项目意向落地。在上海布局科创飞地,自2月揭牌以来已储备科创项目36个,形成“研发在上海、转化在泉州”的协同创新格局。特别是抢抓盘活利用低效用地政策,坚持深耕细作拓展空间,上半年新增9.1万平方米厂房,拟通过低效土地再利用再新增产业空间288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12个市、区级标准化项目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出台《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基础建设若干措施》等政策,全面提升开发区人才招引力和创新活力。
智造升级设计赋能 勇闯价值链高端
倍增行动释放的政策红利,正转化为企业协同创新的澎湃动能。在科研院所与创新平台的有力支撑下,泉州开发区制造企业锐意革新,积极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走进万龙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冷压料片排列机等自动化设备正高速运转。作为一家专注于金刚石工具、石材机械以及复合石板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其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了人力成本降低70%、产品稳定性提升75%的显著成效。“政府支持的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项目,极大促进了我们生产设备的升级和研发投入。”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伟明表示。企业不仅建成数字中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更将产品良品率、生产效率全面提升。目前,企业产品远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年营收均超5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超2200万元,研发投入强度突破4%,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在智能制造浪潮中,男装龙头企业九牧王投入3000万元打造智能生产线,实现生产效率提升40%、不良品率下降60%。其创新推出的“空调裤”等智能服饰产品,凭借出色的功能性成为市场新宠。“我们通过智能化升级调整生产线布局,推进技术转化和人才引进,显著强化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事业部总经理林泽桓介绍,响应倍增行动开展,九牧王推进生产智能化升级,让生产更智能化、精益化,生产效率提上去了,产能也扩大了。此外,通过和专业院校合作,九牧王吸纳了不少专业人才,塑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今,九牧王已从传统的服装制造商转型为兼具科技含量和时尚设计的创新型企业。
从企业到科研院所,开发区的倍增行动正形成创新全链条,在这场以“智变”推动“质变”的浪潮中,高水平科研平台成为关键赋能者。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创新推出“异地研发、本地孵化”模式,在开发区建立3000平方米产业孵化基地,配备智能装备组装调试车间和工业软件实验室,为异地研发成果提供从样机试制到小批量生产的“一站式”服务。“我们致力于实现‘技术嫁接—人才下沉—成果扎根’的升级路径,为机械制造、纺织鞋服等产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持。”研究院院长助理张顺林表示。目前,该院已推动400多项专利转化落地,服务企业超300家。
当智能改造在车间快速铺开,材料与工艺的创新也在不断突破。特步公司通过碳板技术优化鞋型设计,产品性能比肩国际顶级竞速鞋,其运动系列产品荣获2024年中国运动鞋设计大赛至尊奖,助力中国马拉松选手斩获328个冠军头衔。荣信公司专注环保材料研发,其可降解鞋底以轻量化、高弹性、绿色环保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CK、ARMANI、RAF SIMONS等国际知名品牌,成功打开海外市场。
在福建荣阳鞋业有限公司的成型车间,Tommy Hilfiger、CK、ARMANI等国际高端品牌的鞋品正在这里生产制造。“我们定位高端品牌领域,主要承接国际知名品牌的鞋类创新设计及智能制造。”公司副总裁熊文雯介绍。目前,企业1600多名员工中,设计团队就有200多人,由工业设计中心研发的可降解鞋底材料已应用于多个国际知名品牌。今年以来,企业订单量持续增长,截至7月,已纳税800多万元。“这得益于新品牌市场的拓展和入园后产能的提升。”熊文雯说。
创新设计不仅驱动生产技术变革,更重塑产品市场价值。开发区已有114家企业设立独立设计研发部门,拥有研发人员2560人,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市级4家,年产出鞋样超6.3万款,日均推出新鞋样180款。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牵引,一批企业从代工生产迈向品牌运营与原创输出。
利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运营Snoopy、B.Duck等国际IP品牌,构建起“多品牌、全渠道、双矩阵”的国际IP商业生态链。“我们从最初的研发设计工作室出发,以创意输出为主,如今已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全链条闭环。”公司副总经理沈添培介绍。企业不仅将IP创新设计应用于鞋服配件品类,更拓展至食品、日用洗护、陶瓷、潮玩、文旅等多个产业领域,上下游授权合作企业达300多家。
“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打造“鞋类研发、智能装备研发、国际IP创新、数字科技研发”4类设计中心,并引入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斐乐全球采购中心等机构,开发区持续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在开发区,标准化园区成为工业倍增的重要大本营。泉州开发区智能产业园作为市级标准化优质园区,去年3月正式开园,同年10月就实现100%招商入驻率。“搬迁到园区,我们看重的是园区标准化厂房、政策优惠、园区管理等资源优势。”熊文雯表示。通过推动工业上楼,园区为企业产能扩充释放了更多的增量空间,同时提供保姆式服务,快速响应企业诉求,包括为运输量较大的企业统筹安排车道,方便货车进出等。
通过“降本、提效、稳基、赋能”,园区标准化建设为企业创新创造提供了更优质的发展土壤。开发区正统筹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和工贸一体化建设,支持配套条件好的园区实现“工贸一体”,招引生产性服务业落地,布局研发设计、采购贸易、物流仓储、电商直播、财务结算等业态。政策方面,发挥国有园区担当作用,鼓励运营公司根据企业效益予以租金减免,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企业在工业园区设立研发、采购、销售物流中心等予以奖励,全方位优化产业生态体系。
创新供给保障要素 打造倍增强支撑
在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下,泉州开发区进一步创新要素供给,为倍增行动提供坚实支撑。围绕“实效性、精准性、便捷性”三大原则,开发区全面优化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用真金白银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泉州开发区管委会科技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金波介绍,开发区对原有的惠企政策进行全面评估修订,不让政策束之高阁、飘在空中,并坚持问策于企、问需于企,对标学习江浙沪及周边先进地区,新出台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等一批扶持政策,配置专项资金超8000万元,从建设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集聚青年人才等多个维度加以支持。同时,为了让政策更快触达企业,开发区推行“政策找企、免申即享”模式,惠企资金在一季度就全额兑现落实到位。此外,通过网格挂钩、干部结企等方式,建立问题收集反馈和解决机制,分工协作创新施策。
政策先行,服务紧跟。开发区推行智慧服务、帮代服务、前置服务,以及全时段服务,以更细致的服务、更高效的要素供给、更完善的配套体系,为工业倍增注入澎湃动能。下一步,开发区将围绕四大重点方向持续发力,确保倍增行动目标如期实现。
强化存量提升——促进存量企业梯度培育,推动存量企业往小升规、省市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方向培育做优。促进存量企业增资扩产,对区内意向增资扩产的重点企业,特别是6个亿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24个区级技改项目,按涉及用地需求、厂房需求、资金需求等,协调相关要素部门跟进服务;对已开工、在建或投产的企业,如赫步、赛牡丹等,积极引导企业固投纳统、升规纳统、增产增效。
强化招商引资——以创新驱动深化多元招商、强化服务。专班推进“清濛杯”科创赛成果转化,跟踪推进智覆纳米等项目落地;建立上海科创园绿色通道,设专员解决项目落地难题;推动“冯源仁芯”基金加快运作,督促引导返投开发区的华茂德等项目落地;赴西安、东莞开展对外招商,借“9·8”投洽会对接韩国生物医药企业;实行“三个一”服务机制,加快奇鹭等项目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创新赋能——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推进金帝高端运动鞋研发设计中心落地。壮大创新主体,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重点推动10家以上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企业冲击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升。加速数字转型,分批推进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力争新增20家上云上平台企业,建成10条以上数字化生产线。深化产研融合,发挥泉州华中科大、湖南大学研究院优势,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营商服务——深化片区网格挂钩联系机制,建立完善重点工业企业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落实好“一企一策促发展”、“局长走流程、走基层”等活动要求,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强化精准服务,做好问题收集、协调、化解,政策宣讲、解读、指导、兑现等工作,推动企业服务全链条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