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希陪伴孩子们参加比赛
“教师的价值,藏在每一次备课、每一场活动、每一个孩子眼里的光里。”自2013年入职以来,雷晓希老师便以“多面手”的姿态深耕教育领域,既是传递音乐之美的教学者,也是引领少先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突破自我的“海丝推荐官”。近日,我们对话福建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泉州开发区校区)雷晓希老师,听她讲述身兼数职背后的教育坚守与成长感悟。
深耕教学:
以音乐为桥,育全面发展的“追梦人”
“音乐不是少数人的‘特长’,而是每个孩子都能触碰的‘快乐源泉’。”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雷晓希老师始终践行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她的课堂上,没有“会不会唱”的评判,只有“敢不敢试”的鼓励。教合唱时,她会让内向的孩子先从“轻声跟唱”开始,再慢慢引导他们站到前排领唱;遇到节奏感弱的学生,她会用拍手、跺脚等趣味方式,帮他们找到音乐的律动。“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学会唱歌,更能在音乐中找到自信,懂得团队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雷晓希老师格外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她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利用自己午休和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音乐、朗诵比赛,帮助许多孩子在舞台上实现了“第一次突破”。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先后参加了省、市各级比赛,从最初的“不敢抬头”到后来的“自信绽放”,甚至多次斩获二等奖、三等奖。“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我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敢尝试’的机会。”谈及学生获得省市各级大奖的佳绩,她眼中满是骄傲。
而这份对教育的用心,也体现在团队协作中。雷晓希老师所在的音乐教研组是一个“年轻又温暖”的集体,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作为组里的“老教师”,她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通过学校的“青蓝结对工程”,她与两名新教师结成对子,从备课技巧到课堂管理,手把手地教;每次组内磨课,她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还会帮年轻教师修改教案、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遇到新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她更是会陪着一起熬夜改课件、练试讲。“教育不是‘单打独斗’,只有我们团队强了,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她说。
雷晓希认真指导少先队活动
守护成长:
让少先队活动“有温度、有意义”
自2015年前后接手少先队工作以来,雷晓希老师便成了学校大型活动的“策划者”与日常德育的“践行者”。“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少先队建队节的入队仪式、节假日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每一场活动背后,都藏着她对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少先队工作不是简单的‘办活动’,而是要让孩子真正有所收获。”为了让抽象的德育内涵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她总是打破说教模式,用孩子能听懂的通俗语言拉近距离,用生动的故事传递价值,再搭配视频、动画等直观形式,让德育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感知”。
在德育与学科融合上,雷晓希同样巧思不断。她鼓励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讲述红色故事,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让红色记忆更鲜活。为了让孩子们在更高平台展现风采,她主动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大家备战“诵读中国”等比赛。稿件逐字逐句打磨,情感表达反复雕琢,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反复演练。“好作品不是‘凑出来’的,要抠到细节里……不仅是台词,更要让孩子真正共情,这样的呈现才有力量。” 正是这份较真,让孩子们在比赛中不仅提升了表达与沟通能力,更收获了受益终身的专注力与执行力。
这样的“用心”,背后是数不清的忙碌。为了敲定一份活动方案,她常常加班到深夜修改细节;活动当天,她总是第一个到现场布置场地、检查设备,全程盯着每一个流程衔接与孩子的安全;活动结束后,无论多晚都要整理反馈、总结不足,为下一次活动积累经验。即便如此,她从未有过“敷衍了事”的念头。“每次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笑得灿烂、听得认真,甚至因为一个故事红了眼眶、因为一次实践变得懂事,我就觉得‘值得’。少先队活动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我必须把它做细、做实、做暖,”雷晓希说。
多年的深耕与坚守,让她收获了诸多认可,获评福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泉州市“优秀共青团员”、泉州市“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对少先队工作的满腔热忱,更是孩子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守护印记”。
雷晓希荣获泉州市导游(讲解员)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
跨界突破:
从讲台到赛场,以教师素养赢获专业认可
“一开始真没想过能拿奖,毕竟对手都是经验丰富的专业导游。”回忆起参加全市导游讲解大赛的经历,雷晓希老师依旧难掩激动。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受邀加入泉州开发区“海丝推荐官工作室”,这也让她意外获得了参与全市导游讲解大赛的资格。得知消息时,她既期待又忐忑——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专业导游的“主场”中脱颖而出?
“后来我想通了,教师和导游本质上都是‘传播者’,只不过一个传播知识,一个传播文化,核心能力是相通的。”抱着这样的信念,雷晓希老师开启了“双重忙碌”模式:白天要完成音乐教学和少先队工作,晚上就坐在书桌前梳理“海丝文化”讲解素材。为了让讲解更生动,她查阅数十本历史资料,走访当地博物馆,甚至专门向专业导游请教;为了避免“背书式”讲解,她结合教师擅长的“故事化教学”,把枯燥的历史知识点转化为生动的趣味故事。
比赛当天,当她以清晰的逻辑、饱满的情感,将“海丝文化”与家乡发展串联讲解,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最终,她凭借独特的教师视角、扎实的准备和机智的应变能力,在数十名选手中斩获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不仅为自己开心,更觉得这是对‘教师素养’的另一种肯定——只要肯钻研,讲台外的世界同样能发光。”
坚守初心:
以热爱抵岁月漫长,做孩子的“榜样”
回望十余年的教育之路,雷晓希老师坦诚道:“辛苦是刻在日常里的,但放弃的念头,从来没有过。”支撑她一路前行的,是孩子们最纯粹的“反馈”——或许是课间走廊里突然扑过来的一个拥抱,或许是稚嫩小手递来的一颗还带着体温的糖果,又或许是毕业多年的学生特意返校,坐在办公室里絮絮叨叨分享自己的学业与生活。这些细碎而温暖的瞬间,如同星光汇聚,成为她坚守教育岗位的最足底气。
正是这份双向的温暖,让她愈发坚定“做一名好老师”的初心。“教师是‘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温暖、认真、有热爱’的老师,让孩子们从我的身上看到‘努力的意义’。”
从音乐课堂到少先队阵地,从跨界赛场到团队协作,雷晓希用“多面担当”诠释着教师的“多元价值”。近年来,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关心指导下,在校领导以及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雷晓希心怀感恩,像一束光,既照亮了孩子们的成长路,也为基层教育注入了温暖与力量。而这份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也正是无数基层教师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