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开发区印发《关于推行网格化管理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的通知》,致力构建“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快速响应”社会救助新机制。近年来,开发区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改革,聚焦百姓“急难愁盼”,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为优化就业环境和提升营商环境注入暖心力量。
健全保障体系,救助政策精准落地
开发区从政策源头发力,搭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设立社会事业发展公益基金,为民生服务提供坚实资金后盾,确保救助政策不仅“有钱办事”,更“有力成事”。围绕区内群众在吃饭、看病、应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开发区接连出台基本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关爱帮扶等一系列政策,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更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整合原先分散在多部门的救助资源,推出“集约化服务”模式,变“单一输血”为“综合帮扶”。除了经济援助,还拓展至免费送医送药、生活照料、学生课后服务费用减免等实实在在的服务。仅去年,就为241个困难家庭减免课后服务费用,为22个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免费药品,让困难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有人帮、生活有保障”。
强化主动发现,救助速度更有温度
救助不仅要“人找政策”,更要“政策找人”。为了及时发现“沉默的少数”,开发区将社会救助与网格治理深度融合,依托3个片区、9个网格,发动网格员、志愿者担任“救助前哨”,重点关注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六类群体。
一旦发现困难群众问题线索,网格员可线下上报至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公司,由社会事业局牵头多部门联合研判;也可通过“同网共治平台”线上流转,实现“快速响应、当天转办”。去年以来,网格员累计上报救助问题线索57条,符合条件的100%完成救助或转介服务,真正实现了“主动发现、应救尽救”。
注重“造血”帮扶,救助模式着眼长远
不仅帮群众度过眼前难关,更着眼于推动困难群众自立自强,开发区积极通过项目发布、公益创投、资源链接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满足困难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通过“授人以渔”方式,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在原有补贴基础上再发放1000元生活补贴。
老吴在妻子去世后一度失业,情绪低落。开发区不仅及时给予临时救助,还引导他参加就业培训,如今他已重新上岗,家庭重燃希望。像老吴这样,通过“造血”帮扶重新就业的,开发区已有36人。
此外,开发区还推出夜市创业扶持政策,残疾、低保等家庭在区属国企经营的夜市创业,可享受租金减半,让区内困难群众在这里找到谋生之路、重塑生活信心。
简化审批流程,救助通道畅通直达
遇到突发困难,群众往往等不起。开发区设立“困难帮扶备用金”,对申请能力不足的,协助或代为提出救助申请;对遭遇急难的,实行“先救助后补材料”,最快2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核实发放。同时,建立“一事一议”机制,为特殊个案开辟绿色通道。
台胞陈先生独居患病,开发区多次上门送物资,在他不慎摔倒后更是迅速送医、协调养老机构专业照护,让两岸温情在细微处流淌。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保基本”到“助就业”,开发区通过一次次主动发现、一项项精准帮扶,让社会救助更有速度、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未来,开发区将着眼于就业环境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继续完善救助体系,让温暖成为这座创业之城最动人的底色。
(区社会事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