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开发区聚焦锻造高素质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创新构建“政治引领、能力赋能、政企互动、责任担当”培育体系,推动培育工作从“常规服务”向“改革赋能”升级、从“单点发力”向“系统破局”转变,形成“培育一个企业家、带动一个企业、激活一个领域”的乘数效应,为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政治引领
以“信念之力”锚定发展航向
坚持把政治引领贯穿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全过程,引导企业家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抓实理论武装
设立“企业家同心学堂”,定期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专题学习,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等主题组织研讨30余场,覆盖新生代企业家650余人次。在特步、九牧王等重点企业建设“思想实践点”,推动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
深化红色教育
组织新生代企业家赴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6批次,推动红色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如特步集团打造“步步向前”党建品牌,增强企业发展凝聚力。
传承创业精神
开展“‘晋江经验’与企业转型”案例剖析会12场,邀请老一辈企业家分享“爱拼敢赢”创业故事,引导新生代企业家坚守实业、持续创新。
聚焦能力锻造
以“创新之能”驱动产业升级
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实战化的能力提升机制,助力新生代企业家成为产业升级的“领头雁”。

提升创新引领能力
搭建“科创大赛”“科创沙龙”等科创平台,组织企业家深度参与。推动75名企业家牵头主导企业数字化转型,促成30余名企业家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培育由新生代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8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
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实施“清濛启航计划”,每年遴选新生代企业家骨干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开展战略思维、智能制造、数字运营等专题研修。举办“传薪火・话发展”代际传承专题活动15场,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
拓展品牌与设计能力
推动企业家建设鞋类、智能装备、国际IP、数字科技四大产业设计中心,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引导10名企业家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1件,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与行业话语权。
深化政企互动
以“环境之优”激发市场活力
着力构建“亲清统一、高效协同”的政企互动机制,为新生代企业家成长搭平台、解难题、强保障,营造最优发展环境。

完善企业家诉求响应机制
建立职能部门与企业家“一对一”挂钩联系机制,常态化组织“政企面对面”“职能部门进商会”等对接活动,精准收集企业家诉求,累计响应并解决融资、人才引育等关键诉求120余项。
提升政策服务精准度
整合优化政务服务中心、“党建+”邻里中心、综治中心等服务资源,打造“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载体。面向企业家开展“惠企政策解读”“合规经营指导”等专场服务活动30余场,推行政策“帮代办”“一键兑现”等服务,今年前三季度已精准兑现企业家相关扶持资金1.4亿元。
拓展合作发展空间
组织企业家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国家开展经贸对接与项目洽谈,推进上海科创孵化园建设,助力企业家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链接全球资源。
突出责任导向
以“共富之举”升华企业价值
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引导新生代企业家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责任理念。

突出示范带动
加强优秀企业家选树,25名企业家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丁明忠、魏腾雄等3名企业家获评“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优秀建设者”,友臣公司游晓文等入选全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以典型标杆引领企业家群体向上向善。
激发创新活力
出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专项支持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与风险补偿基金,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勇攀科技高峰。其中,2家企业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成功斩获金奖,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
引导回馈社会
鼓励企业家积极参与“金秋助学”、乡村振兴等公益事业,近年来累计捐赠超1亿元,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互利共赢”的良好社会形象。
来源 |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同心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