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八点,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小林正脚步轻快地走进校园。与此同时,他的父亲——开发区某电子企业的技术员林师傅,也正快步走向厂区。林师傅一家来自江西,在开发区扎根已近十年。“孩子在这里念书省心,公司待遇好,生活也便利,我们没想过离开。”林师傅的话,道出了开发区许多企业员工的心声。
在各地企业“招工难”、“留人难”频现的当下,泉州开发区却呈现另一番景象:节后返岗率稳定在90%以上。这强劲的稳工力度背后,源于润物无声却成效卓著且持久保温的民生服务。
平等·融入·成才
安放“新泉州人”的美好未来
教育“擎才路”
在泉州开发区一所学校,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共聚课堂,专注学习。学校秉持“博爱尽职、成就梦想”的办学理念,培养有情怀、有责任的“新泉州人”。这正是开发区视教育为关键营商环境、稳定产业人才根基的生动实践。
平等就学,一视同仁。全区公办教育资源100%向随迁子女开放,企业员工子女与户籍生享受同等待遇、同班学习、同台竞技。中考升学与泉州市区学校享受同等待遇,每年均有一批学子考入泉州五中等名校,彻底打消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泉州开发区第二届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
融入泉州,爱拼敢赢。面对多元背景的学生,学校创新实施“八同教育”:同游“世遗”古城、同画泉州美景、同品家乡美食、同讲闽南方言、同唱闽南歌曲、同随文都风俗、同开励志课堂、同做美德少年。通过游览世遗点、参与大型义卖及夏令营等,深度浸润学生于泉州传统文化,培养“爱拼敢赢”精神与归属感,塑造有时代气息的“新泉州人”。
特色育人,硕果累累。优化课后服务、完善校本课程,构建科学德育体系。依托社团和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品牌活动,实现“五育并举”。学校坚守“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教学成果显著,历届校友不乏考入985高校的佼佼者。
当企业员工看到子女在“家门口”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快乐融入、茁壮成长成才时,他们的心便真正安定下来了。
健康“守护网”
从流水线到诊疗台的细致关怀
午休时分,来自云南的工友小李正接受血压测量:“厂里就能检查,省时省心,不舒服随时能找到医生。”这一幕,是开发区织密健康防护网的缩影。
过去,工人看病难曾是痛点。如今,这一困局正被系统破解。企业健康驿站全面铺开,企业(家庭)医生团队定期进驻,健康服务直通车间,每年服务14000多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时服务至夜间10点,方便夜班工人就医取药;10台AED除颤仪进驻公共场所,构建“5分钟急救圈”;独立办医得以批复,医院建设快马加鞭。
大力推广的“健康十条”护岗措施获国家级媒体关注,尤为适龄妇女身心健康撑起坚实的“暖心伞”。“以前担心怀孕影响工作,现在产检方便、岗位有保障,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准妈妈员工感慨。当健康关怀渗透到细节,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便日益深厚。
政策“暖心包”
增值服务背后的留人智慧
春节刚过,一份“亲情补贴”打到了张女士的账户。因响应“留区过年”号召,她和母亲获得了双份补贴。更让她惊喜的是,母亲通过开发区集中招聘,顺利入职公司保洁。“娘俩在一起,还能多份收入,这日子有奔头!”张女士喜上眉梢。
这份温暖,源于年初出台的“增值式”稳工留岗服务十条措施。从“常规操作”到“创新突破”,这一份稳工留岗政策用真金白银暖心助企留人,实现了扩面降槛的有力提升,精准滋润企业与员工的心田。
在开发区的太阳海公司,来自四川的吕军华一家喜气洋洋领取过年补贴红包。
此外,开发区招工服务专班还远赴川滇等地开展劳务协作,设立“对外劳务协作服务站”,构建“开发区服务站+协作地联络点”联动模式,将招工引才从“短期攻坚”升级为“常态服务”,以全周期体系打造“宠”工服务新品牌;“线上云聘+线下专招”招聘模式日渐成熟,吸引近万人次参与;大力实施“技能强岗”工程,培育技能人才近2000名;快速兑现各类补助500多万元,惠及员工超万人。
“返岗补贴发得快,员工回来得更齐!”一位企业高管感慨。当政策温情转化为返岗效率,企业稳产便有了坚实的保障。
文旅“黏合剂”
让工业区散发出浓浓生活味
周末,一群孩子正在体验3D打印“七彩刺桐蛇”。带队老师讲解:“这条小蛇的诞生,可能就有你们爸爸妈妈的功劳!”孩子们瞪大眼睛,第一次如此贴近父母的工作。
用活工业文化资源、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激发文旅融合潜能……一幅“工业+文旅”高质量发展图景正在泉州开发区徐徐展开。以“味道的秘密”、“创意的力量”、“报纸的诞生”为主题的3条工业旅游研学线路应运而生,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潮趣之城”,让孩子们体验到不一样的工业文化与历史魅力。以“夜市+夜购+夜娱”为核心,举办“创想无界”文创市集,通过跨界联动推动文创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
当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夜市文创市集看到自己生产的产品被大家所喜爱,当他们的子女在研学中骄傲地介绍父母的工作——归属感便在这片土地深深扎根。
弱有所扶、老有所安,是社会温暖的底色。在泉州开发区,民生保障体系犹如精密织网,对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儿童康复补助等精准落实,公益基金规范透明运作,形成“生活+医疗+教育+就业+转介”五位一体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兜底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在这里,每解决一个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就为营商环境增添一个温情注脚,为区域发展积蓄一份暖心力量。当暖心民生服务细入每一处缝隙,“他乡”便自然生长为“故乡”,“流动”变“扎根”。
泉州开发区的实践昭示:在轰鸣的机器和跃动的经济数据背后,最具韧性的发展纽带,永远是对人的温暖关怀。如何让产业工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答案已一目了然。当教育成为员工家庭的定锚石,当健康化作流水线旁的守护伞,当政策变身为雪中送炭的及时雨——民生温情的涓涓细流,便汇成了支撑产业发展的浩荡江河。最好的营商环境,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