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泉州开发区紧扣作为民营企业聚集区,企业用工需求量和季度性波动均较大的特点,创新设立对外劳务协作服务站,通过建机制、强对接、优服务,建立健全“岗位适配—技能提升—稳岗保障”全链条支持体系,多维度、常态化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将用工保障的提质增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一、突出“抓面拓点”,健全机制,织密劳务协作网络。一是着力扩大“跨省域”协作面。锚定四川、云南、贵州等重点劳务输出省份,成立由社会事业局牵头,科技经济发展局、工委会、商会等部门共同参与,吸收区内四川、云南、贵州籍员工较多企业的10名人力资源经理参加的对外劳务协作领导小组,建立供需对接、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4项核心机制,推动开发区与重点劳务输出省份在人力资源对接、工作联系互访、权益保护互通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二是着力打造“多功能”服务站。依托区“党建+”邻里中心(就业服务驿站)设立对外劳务协作服务站,开设“服务专窗”,开通“服务热线”,建立一线走访制度,动态监测企业劳动力流动和用工变化趋势,组织出台招工引才8条、稳工留岗10条等政策,先后开展12场次劳务交流合作。推出“就业服务指南”微信小程序,开通就业服务“一图导航”、企业自主发布招工信息、智能匹配岗位需求等功能,共有109家企业入驻发布岗位信息,累计点击量突破20万次。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和求职人员就业技能情况,联合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去年来,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335人次,拨付补助金300多万元。三是着力布局“互动式”联络点。首批对接四川遂宁、广安及云南昆明等劳务输出地,设立12个联络点,分别与12个联络点的农民工服务中心、国有劳务公司、技工院校、村镇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每月动态更新“岗位需求清单”和“劳动力供给清单”,每季度召开跨省“云视频”联席会议,通报用工需求及输送人员稳岗情况,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协调优化劳务对接事宜。今年以来,通过服务站精准匹配,为区内企业输送工人1500余人。
二、突出“多维对接”,精准施策,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一是实施“组团式”专场招聘。每年抢抓春节前后招工黄金期,第一时间组建专班,组织用工需求量较大企业,“组团式”赴四川、云南等省外劳务输出地开展劳务对接,举办专场招聘会,并利用当地的招聘网、小程序及常态化招聘会,精准开展岗位推送对接和匹配。如今年正月初八即组织太阳海、锐驰等12家企业抢先到云南昆明,举办云南省新春首场“春风行动”招聘会,做法被云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跟踪报道。二是组织“小分队”交流对接。根据区内企业缺工情况,不定期组织若干缺工企业,赴联络点开展劳务对接及现场招聘活动。如今年7月份,抢抓农忙返乡“窗口期”,组织4家企业,在楚雄州双柏县零工市场、玉溪市聂耳音乐广场推介我区就业环境和稳工留岗、招工引才政策措施,举办2场劳务交流活动,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82人,部分求职者在招聘会期间已出发前往开发区入职。三是推广“老带新”有效引工。进一步畅通劳务协作地与本地企业的对接渠道,出台引工大使认定办法,放宽引工认定条件,评选表彰“引工大使”,鼓励企业发动老员工带新员工来区就业。同时,大力推广“亲携亲、友带友”组团式来区务工模式,构建闭环服务流程,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今年春节以来,区内企业通过“以老带新”方式招录新员工3500多人。
三、突出“宠工服务”,强化保障,优化劳动就业环境。一是强化园区配套服务。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建设开发区医院、狮子山公园、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和保障性住房,加大力度,打造“一街一城一夜市”“十分钟”生活商圈,提供园区职工看病就医、子女上学、住房餐饮等保障,为园区企业用工营造良好环境。目前,外来工子女在公办校占比达79%,居全市首位。二是增强工资收入保障。指导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培树活动,深入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拖欠工程款“点题整治”,摸排378家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率达99%。持续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春季要约”、企业薪酬调查等工作,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依规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切实促进劳动收入合理增长。三是加强劳动权益维护。设立联络员,专门对接企业、员工、法庭等,强化定期会商、数据共享和前置预警工作。对欠薪案件提前介入,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集体协商。开辟“快立、快审、快执、快结”绿色通道,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今年以来,高效化解各类劳资纠纷641件,纠纷结案率、满意率均达100%。近两年来,开发区根治欠薪“雷霆清零”专项行动工作成效获市级通报表扬。
(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