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经济开发区> 媒体聚焦
泉州开发区二十年燃情岁月 建设国家级开发区
2016-11-10 09:11:40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濛园区

古代男子20岁行弱冠之礼,谓之成年;今日泉州开发区历经20年开发建设,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产业新区。二十载艰难跋涉,二十载风雨际会,昔日的荒坡野岭,摇身变成欣欣向荣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朝着“五个示范区建设”、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晋位升级昂首前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爱拼敢赢、开拓创新的泉州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创造出海内外瞩目的“泉州模式”。彼时,泉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在泉州南大门的一片荒坡地上开发建设开发区。1996年6月30日,清濛科技工业区正式成立,掀起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大潮。

开发区党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杨枝平介绍,开发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96年-2000年,主要是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2010年,这是开发区快速发展、产能得到最充分释放的十年,年增长30%-40%,2011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2011年至今,是转型调整阶段。其间,2003年9月3日,清濛科技工业区更名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1月12日,汽车制造基地奠基动工建设;2006年6月,出口加工区获国务院批复;201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值此建区20周年之际,早报记者走访与开发区共成长的建设者们,追忆开发区二十载燃情岁月。

1996年6月三条主干道路动工建设,开发建设全面铺开。

拓荒开园 建设省级开发区

●讲述人:一位园区开发建设亲历者

1996年,在鲤城区古榕巷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开发建设者们正埋头绘制一幅大大的蓝图。

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奋斗时光。在泉州,由市政府牵头设立市本级开发区,尚属首列。时任泉州市市长何立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市领导担任副组长,他们积极参与园区建设决策,晋江、鲤城及相关市政府部门鼎力支持,规划建设用地手续审批一路绿灯,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工程建设、资金筹措等工作全面铺开,多个建设项目同步推进,掀起了“开发清濛工业区,建设泉州南大门”的热潮。

一张图纸一根竹竿

荒坡上指点未来

“清濛园区用地大部分在池店镇,在当时是个相对落后的角落。”亲历者回忆,未开发建设前的清濛园区,处处是种不了庄稼的石头山,山上布满坟墓,荒草爬满山坡。

规划建设图纸出来后,招商人员就靠着一张图纸,向企业家描绘未来。

每当企业家选中了哪块地,招商人员就带着图纸、撑根竹子,带着企业家上山看地,“那时山上荒草丛生,老蛇出没,拿根竹子,既可探路,也为赶蛇”,当时曾有名带路的工作人员,在荒草丛中找路时,不慎摔倒踩进墓穴。即便如此,大伙儿依旧不怕苦不怕累,铆足了劲儿,在荒坡上开拓梦想。

清濛科技工业区被省政府批准确认为省级开发区。

空心砖搭起简易指挥部

乒乓球桌上话蓝图

为了更好地服务入驻企业,加强征地和工程建设的现场管理工作,清濛科技工业区在建设中的工地设了临时指挥部,“用空心砖和水泥瓦楞屋顶垒起来的几个简易房间,作为现场办公室”。

记忆中,在这个简易的工棚里,有一张乒乓球桌,既是大伙儿吃饭的餐桌,又是会议桌。当时条件简陋,没有专门的会议室,每逢开大会时,大伙儿就围着球桌开会,“时任领导何立峰及有关市领导,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到临时指挥部了解最新进程、协调解决问题,每次他们来,也是在这球桌上给大家开会”。

在这个夏天闷热冬天寒冷的临时指挥部里,大伙儿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着。

1998年4月清濛科技工业区党工委、管委会、纪工委挂牌成立

每人贡献一个星期日

省下加班费可修一条路

“当时提出一个服务理念‘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在全省率先创造‘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服务模式”,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及专门为企业服务的企业部,无偿帮企业代办所有入驻、建设及生产手续,提供全方位服务。

不仅如此,创业者们还提出“每个人贡献一个星期日”的口号,坚持每周日加一天班,却不领加班补贴,“有人算了下,省下的加班补贴,够修一条路了”。

回忆那段燃情岁月,亲历者认为,开发区之所以能在短短20年内,从清濛科技工业区逐步发展成为颇有成效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得力于各级各任领导的重视,得力于晋江、鲤城及泉州各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得力于开发区广大干部员工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我们的开发区,更是整个泉州人民的开发区。”

■本组专题:早报记者 颜雅婷 陈小芬\文 开发区\供图

2003年5月清濛科技工业区更名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提档升级 晋级国家级开发区

2000年以后,清濛科技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园区发展渐入高潮,并率先启动提档升级,吹响“二次创业”号角。通过改制上市、自主创新、争创品牌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和国家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等载体平台的打造,培育壮大了一大批优质企业。

其间,特步成功上市,19家改制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初步形成。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国字号品牌达到23个,国家级高新企业4家,九牧王、安记等企业成为全国标准化和目录制定的领头羊。

完善市政设施 创建宜业宜居园区

●讲述人:周冬松(泉州开发区市政公司经理)

1996年底,刚满30岁的周冬松来到开发区工作。2002年5月市政公司成立,周冬松担任副经理。他介绍,当时开发区走在前列,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市政设施进行保洁、管理。

市政公司成立后,从垃圾清理清运着手,聘请环卫工人保洁,工作人员进厂向企业做垃圾清运宣传,慢慢地企业也就自觉倾倒垃圾,街道也变干净了。从2011年开始,开发区连续5年在全市市容环境卫生考评中获得第一名。

2005年元月泉州汽车基地奠基

孵化基地

助力小微企业成功孵化

●讲述人:吴特殊(泉州索爱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一心想做膜技术开发的吴特殊,于2004年6月,入驻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基地实行校企对接、产学研结合等措施,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据悉,该基地是开发区为了推动企业创新设立的,包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校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产业园、台湾学者创业园等。

在孵化基地,吴特殊成功申获科研项目。2010年,吴特殊的索爱膜在孵化基地成功孵化成一家规范化中型企业。在他看来,是开发区成就了自己,“从胚胎到婴儿、小孩,直至成长,是开发区给了我这么好的成长环境”。

摸索中学习

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区域资本市场

●讲述人:林文彬(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泉州)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12年,开发区在全省率先设立泉州股权投融资服务中心,探索建设区域场外交易市场。

2013年,泉州市政府与省海交中心合作在开发区设立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泉州运营中心,后变更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泉州)有限公司,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有了该平台做基础,省海交中心在开发区设立福建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作为全省金融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流转的平台。

如今,开发区已经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资本市场,全区拥有8家上市公司,其中国内A股上市企业3家,位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二名。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累计挂牌企业451家,直接融资32.76亿元,挂牌企业和融资额居全省各地级市首位,成为全市实施“金改”的展示窗口和前沿阵地。

2006年获批设立泉州出口加工区

一区多园 互动发展

近年来,泉州开发区突破清濛老园区用地基本饱和的困境,积极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载体优势和品牌效应,以资本为纽带,以利益共享为依托,汇集各方力量,进行跨区域联合开发、集约化开发和品牌化开发,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下的扩张能力,形成了清濛园区、汽车基地、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官桥园区“一区四园”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力争整车资质 建设泉州特种汽车基地

●讲述人:汪建裕(开发区投资集团及创业中心负责人)

1997年4月,年轻的汪建裕来到开发区,2000年,参与筹建泉州出口货物报运中心,现任开发区投资集团及创业中心负责人。

“当时的产业定位为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加工以及汽车相关配套产业,构建闽南地区汽车产业核心区。”汪建裕说,当时泉州汽配企业不少,但都不成规模,只有具备整车制造资质才能引领泉州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了申报整车资质,汪建裕和同事们加快完善软硬件设施,筹备申报材料,历经4年多,拿下整车制造资质,“有了这个资质,莲花企业才得以落户泉州,也才能带动与汽车有关的产业发展,这对泉州来讲意义非常重大”。

2010年与南安市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合作开发官桥园区。

飞地发展 建设官桥园区

●讲述人:庄清群(官桥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的工作历程,见证了开发区的发展历程。”1998年,庄清群来到开发区,先后在开发公司、党务工作部、市政公司、行政服务中心等任职过,2010年8月,庄清群正式调任参与官桥园区开发建设。

2010年,泉州开发区为拓展发展空间,探索“飞地”发展模式,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推动和批准下,与南安市在原出口加工区南安配套区开发建设的基础上签署框架协议合作,开发建设官桥园区。按照产业新城高标准,将官桥园区定位为“上市公司的创业园,品牌企业的承载体,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地”。

时逢年底,官桥园区开发公司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盖起驻地办公楼。那年除夕的团圆饭,就在这儿举行,“大伙儿分头买菜、洗菜、掌勺做饭……”那是一顿激情澎湃的年夜饭,领导和员工们在自己建设起来的园区里,庆祝团圆,鼓舞士气。

作为泉州市乃至福建省“飞地发展”的新探索及开发区清濛园区“优二进三”、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官桥园区承接了清濛老园区传统优势产业转移,实现“老区升级融入城市,新区拓展互动发展”,与清濛园区、泉州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形成了“一线三点”串珠式的发展态势。

创业的净土 企业的金摇篮

开发区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政企联手,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新型业态、品牌市场等全方位创造升级。

“二十年前清濛坪,山道崎岖路难行……如今再到清濛来,宏图大展巧安排,君若亲临此景地,恰似梦里游蓬莱。”特步老总丁金朝一首《清濛赞》道尽了泉州开发区建区20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区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9家,其中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12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1家,其中超亿元企业3家……如今,开发区已形成以外向型和规模化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拥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品牌优、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回顾20年建设发展,开发区在产业上充分利用雄厚的企业基础,以及优越的区域条件,吸引了晋江、石狮、南安等地企业家来开发区二次创业;同时,政府倡导一条龙高效服务机制,真正做到了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服务。

“这是一片创业的净土,更是企业发展的金摇篮。”不少企业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幸与开发区共成长,欣喜地见证了开发区从一片荒山发展成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历程。

组建商会

架通桥梁服务企业

●讲述人:丁金朝(特步体育集团董事长)

1998年,丁金朝在陈埭的三兴工厂准备扩大发展规模,此时,也正值开发区招商引资时期,丁金朝相中了这块规划发展中的福地,他用两年时间建成厂房,于2002年成立“特步集团”。

“当时这儿的企业还很少,没什么人气。”敢于开拓的丁金朝,不仅自己将工厂搬到开发区,还带动不少企业家来此创业、发展。从年产值几百万到上亿元,特步集团几乎每年产量都在翻倍上涨,“虽然清濛不大,但真是块‘福地’。”

2002年,开发区成立工商联,清濛商会同期组建,丁金朝被推举为商会会长,一任就是10余年。“与政府配合服务企业,助推政府招商引资,带领企业家外出学习……”在丁金朝和众多商会副会长、理事的引领下,清濛商会蓬勃发展,辖区内的大中小企业,80%以上都加入商会,“有事就找商会帮忙。”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一座桥梁,清濛商会发挥了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实现政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起,开发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广大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层次多样等特点,积极探索和构建开发区非公党建模式,非公党建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特步、安记、宏远等企业率先在企业内部创建党支部、发展党员,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企业中诞生,走向全国舞台。其中,特步一线农民工李国锋成长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安记员工王秀黎、九牧王员工陈随丽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在丁金朝看来,企业之所以愿意并且能够长期在开发区扎根发展,与党工委管委会和企业的“交心”沟通分不开,“这是一个很和谐的开发区”。

设立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泉州运营中心

包容善化

帮助企业轻松上阵

●讲述人:林肖芳(安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开发区让企业家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入驻开发区近20年,林肖芳说,他对开发区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里是创业的热土,是企业家的金摇篮”。

上世纪90年代,安家在水头的安记想要扩大生产,时值清濛工业区投建,林肖芳一眼相中了这块“福地”。“最初这儿就是一片荒地,谁也不知道未来如何。”林肖芳说,开发区出台的优惠政策及工作人员热情真诚的服务态度,让企业家感受到“家”的温暖,安记从此落户开发区。

“当时开发区提出‘政府、企业、员工共同体’等服务理念,闻所未闻,却是实实在在服务企业。”林肖芳回忆,开发区上下一条心,为进驻企业做了很多事情,“一个窗口办好所有事情”的“一条龙”等服务理念走在前列,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真正为企业提供一个“金摇篮”。那时,常有干部到企业里,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困难说,我们帮忙解决”。

2000年安记在开发区正式投产。2002年-2008年是开发区发展较快的时期,众多企业进驻,酒店、卖场、餐饮、市政道路等配套服务设施也完善起来。总结了开发区如今的成绩,林肖芳说,这与开发区几任领导的努力、奉献离不开;与开发区包容人才的心态离不开;与对外来工的支持、帮扶,让大家在这里安居乐业等离不开。

贴心服务

促成企业二次创业

●讲述人:苏聪宝(杰米熊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开发区“黄金”时代时,正是苏聪宝准备二次创业的时期,当时一位已在开发区投产的朋友告诉他“来这里,这里没有浮躁、环境好、会为企业着想”。想到自己企业若搭上开发区黄金时代的班车,将会得到不一样的发展机遇,苏聪宝便来到了开发区,那是2003年下半年。

苏聪宝的工厂过去以外单生意为主,上世纪90年代,一位台湾朋友预见到中国国内市场可期,建议他做好国内品牌。2004年,苏聪宝筹备转型,将生产区落户泉州开发区,2005年苏聪宝开始打造“杰米熊”品牌,然后一路打响。2008年,他将研发和营销部门也搬到开发区。

“我来得正好,也来得正确。”苏聪宝说,企业品牌的创立靠的是持久性和稳定性,开发区用工环境好,又是国家级开发区,有带动作用,政府平台帮助企业做了很多事情,增强了企业信心。

“领导5分钟”是苏聪宝对开发区党政领导关心、帮助企业的概括。他说领导常到企业走访,每回都带着问题来,帮企业一同想办法、找出路,无数个“5分钟”编就服务企业的“金摇篮”。

配套完善

企业员工安居乐业

●讲述人:张婉明(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制2IE部经理)

2001年8月,大学毕业的张婉明到九牧王工作。2003年1月,公司搬到泉州开发区,张婉明跟着过来。“饭馆、超市、休闲场所都没有,就一家杂货店。没地方去,下班后我们都待在公司。”张婉明说,为了方便员工,公司自办食堂、安排宿舍、有通勤车,还出台了很多福利措施,帮助员工子女就学、设立爱心屋看护2-6周岁的孩子、每月为女员工发放女性用品、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免费体检、发放生日券等。

随着企业扩大发展,张婉明感觉到了明显变化,原本能轻易叫出每个同事的名字,到2005年,员工一下子多起来,很多都不认识。最初公司占地50亩,西裤、夹克各一个车间,现今有100亩、3个园区、2个生产基地、员工3000多名。

伴随企业蓬勃发展的是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产城逐步融合的开发区,“三纵三横三园”美化、绿化、亮化提升改造工程,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公办幼儿园、实验学校等配套项目建设,一个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美丽园区”正在迈向新时代,“路宽了,配套设施齐全了,小孩读书方便了,员工们在这儿安居乐业。”张婉明微笑着说。

升级创新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

现代化产业新城区正在崛起

回首建区20年,开发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集聚了一批品牌响亮、素质优良的民营企业,形成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新的道路。

在新的起点上,泉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开发区应奋勇前行,实施“五个示范区”建设,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高潮,进一步推动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力争到2020年,将开发区建设成为泉州市创新创业活跃、产业活力强劲、管理服务高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区,彰显“创新高地、创业特区、品位园区”品牌特色,为迈入全国一流园区行列打下坚实基础。

奋勇前行

实施“五个示范区”建设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绘就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提出‘两个打造’,为正在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开发区指明了方向!”展望“十三五”,泉州开发区提出,未来五年,开发区将以建设腾笼换鸟、人才集聚、智慧园区、金融改革、高效服务“五个示范区”描摹发展蓝图,赢取发展主动权、提升核心竞争力。

8月底,泉州开发区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开展百日攻坚大会战,以组织实施开发区“百个投资项目百亿招商项目百日大会战”活动打响“五个示范区”建设的首场战役。

腾笼换鸟

盘活资源增强后劲

建设“五个示范区”,腾笼换鸟是重中之重。以“换”去旧迎新,以“换”再造生机,按照“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原则,开发区发挥区内龙头企业、优质上市企业多等优势,积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以“换股权”实现企业再续动能。

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将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腾笼换鸟等工作进展。今年,开发区列入市重点项目20个,其中在建项目15个,完成投资9.2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69.23%,超时序进度2.56个百分点。

集聚人才

抢占经济发展“第一资源”

政企携手互动,推动人才在开发区安居乐业。呼应企业股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这一“金改”项目,开发区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着力构建“泉州开发区实体金融产业人才聚集基地”。目前,已聚集从事企业财务、股权投融资及金融证券人员1000多人,是目前全市实体金融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立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跨越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区将大力实施“五个一”人才工程,即建设一个“人才创业综合体”、完善一套人才政策、设立一项人才创业基金、联办一所优质学校、打造一支人才队伍等,加快集聚各类创业创新人才,着力建设“人才集聚示范区”。

打造智慧园区

与产业发展高端化良性互动

对接泉州制造2025,开发区重点组织实施纺织、鞋服等传统产业“数控一代”工程,推进“机器换工”、“数控一代”技术由点及面加速推广。目前,拥有“数控一代”研发企业4家,应用示范企业1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达49.6%。

在今年新一轮技改的大盘中,开发区实施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6个,智能化改造等技改项目预计年度新增产值20亿元,制造业迈向高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顺应产业发展,开发区将进一步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信息化应用水平、园区运营管理效率、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充分运用新一代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大数据,推动信息化与园区发展深度融合。

深化金融改革

打造“金改”前沿阵地

抢抓“金改”区重大机遇,开发区积极搭建平台,聚拢资本要素,打造区域直接融资市场。已集聚金融相关中介机构等达61家,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累计挂牌企业已突破470家,直接融资32.76亿元,挂牌企业和融资额居全省各地级市首位,成为全市实施“金改”的展示窗口和前沿阵地。

为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今年,开发区出台银行业不良贷款防控化解工作方案,加强分析研判,找准工作重点,“一企一策”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高效服务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发区大力实施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开发区审批服务时限已压缩至法定时限18.8%,窗口授权率95%,当场办结率87%以上。加快网上办事大厅、电子证照、电子监察、投资在线监管系统和政府办公平台、政企互动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指尖上政务”。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前置审批清单、中介服务清单”等清单管理制度,实现行政权力运行规范、透明、便民、高效。

此外,开发区积极承接上级下放审批权限,在全省首创全区域全覆盖的预约上门服务机制,开通专线电话,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实时快捷的政策解答、业务办理和上门服务。

精准施策

推进供给侧改革

据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开发区经济分析会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开发区GDP比增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增41.7%,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市第一,外贸出口增速居全市第二,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已提前5个月完成年度目标。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及各级各部门的努力。据悉,今年以来,开发区党工委精准制定政策,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研制适销对路产品;有效实施腾笼换鸟,培育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近80%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正增长,企业运营趋势向好,有效支撑全区工业大盘平稳上涨。

打造园区党建特色区

建设“亲”“清”政商关系模范区

紧扣实际树立品牌,打造园区党建特色区。深化机关、国企、非公企业“三方共建联创”活动,建立“片区联建、企业互建、小组帮建”非公党建机制,大力推广“党支部+技术中心”工作模式,建好园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引领企业争当党建强、发展强“双强”企业。

另一方面,建设政商关系“亲”、“清”模范区。精准施策,全力帮扶企业发展,构建与企业同心同向、良性高效的互动机制。严格“三重一大”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三明三重三要”机制,全力营造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企业清健、充满正能量的良好环境。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泉州经济开发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媒体聚焦
[更多]产业发展
[更多]社会事业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2024036745号-1
  • 泉州开发区党工委党务工作部主办 地址: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000 联系电话:0595—22353026 E-mail:kfq2235@126.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泉州经济开发区举报电话:0595-22353026 泉州经济开发区举报邮箱:kfq2235@126.com
  • 泉州经济开发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