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经济开发区> 头条新闻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东南卫视大型政论节目《中国正在说》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2017-12-11 10:28:51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公共空间

作者: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正在说》这一电视节目的主要贡献,是为解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解决方案。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去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间,这涉及我们党如何去有效地掌握思想文化领导权的问题。

在这个方面,《中国正在说》是一次创造性的突破,它摆脱了世俗的娱乐,超越了市民社会的狭隘,以主动对话和谈话的形式,解答中华民族发展的辉煌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深刻阐释和讨论了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把中国媒体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公共空间。

《中国正在说》的成功还在于党的领导和坚强支持,在于一批有思想有担当的学者,在于一个忘我拼搏的制作团队。

谁在说 说什么 怎样说

作者: 高波(中纪委驻中国社科院纪检组副组长)

《中国正在说》要继续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需要重视三个要素:谁在说、说什么、怎样说。

首先,谁在说?目前节目主要是中国人讲中国故事,建议请一些外国人来讲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多外国人很友善,特别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对中国很有感情。让这些外国人来讲,使节目更有国际感。此外,还可以邀请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邀请十九大代表来讲实际工作中的中国故事。当代青年没有经历过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正能量,请他们用年轻的视野来讲中国故事,对青年观众来说也更有吸引力。

其次,说什么?节目可以适当关注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热点事件,比如国际治理体系的变革,国际反腐败新秩序应该怎么构建等。节目既有中国人说中国,也有外国人说中国,还可以增加中国人说世界,这也是掌握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再次,怎么说?节目形式可以做一些创新,可以打破演播室空间,采用人机对话、场内外对话等多种形式。总之,用各种手段让《中国正在说》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新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能够跟着新时代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把说正理做得深入人心

作者: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正在说》推出以来,快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电视节目。我认为至少有三重意义:一是重大的政治意义。《中国正在说》以电视节目的形式,持续地表达正确的政治观点,自觉地引领社会舆论,自觉地为国家软实力提升作出贡献;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来表达和传达一些重大的政治理念,正面引导、宣讲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政策,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和国际重大舆论。这种自觉性、这种高度和这种意识,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别具一格的,显现出来的政治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二是重大的社会意义。这几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社会上整个舆情和舆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是非常丰富和多元的。一方面,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必然的景观;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各种复杂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中国正在说》主动担当起化解社会矛盾、回应社会关切,甚至解决复杂社会纠纷中诸多疑问的使命,具有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三是重大的传媒意义。应该说做说理节目并非电视所长。《中国正在说》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传媒角度为电视功能创造了一个奇迹:电视不仅可以说理,可以说正理,而且可以把正理说得很漂亮,深入人心。

要赢得信服 思想必须要强

作者:文扬(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正在说》开播一年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说”的背后是思想、是理论,不是简单的话语。我想提三点看法。

首先,十九大报告最有力量的概念就是“新时代”,既然是新时代,对于思想界来说,既要展望未来,也要整理过去、重建历史。因此,“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应始终是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既要统一思想,又要解放思想发展思想。《中国正在说》这样的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背后就是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只有把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打得非常坚实,我们的话语才会有内涵、有力量。

第三,既要批判西方、超越西方,还要继续学习西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西方”就把对手全概括了,马列主义也是从西方来的,我们至少要区分西方不同的几个主义。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当然是要批驳的,但我们其实还有很多东西仍然要向西方学习。我们要赢得称赞、赢得信服,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仅物质要强,而且思想要强,精神要强。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泉州经济开发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泉州经济开发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媒体聚焦
[更多]产业发展
[更多]社会事业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2024036745号-1
  • 泉州开发区党工委党务工作部主办 地址: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 邮政编码:362000 联系电话:0595—22353026 E-mail:kfq2235@126.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泉州经济开发区举报电话:0595-22353026 泉州经济开发区举报邮箱:kfq2235@126.com
  • 泉州经济开发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